风水师对奉化蒋母墓的预测,神得不得了
来源:未知作者:admin2022-06-07 20:31
传说中的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自从战败逃往台湾后,一直未能回到祖国怀抱,尽管他因“先解决内部事务后处理外部事务”的策略而消极抗日,并挑起国共内战。因此,他在中国人民心中没有一个好的形象。今天,边肖为每个人打开了蒋介石故事的另一个片段。然而,这是一个许多中国人感兴趣的话题:龙脉。
根据历史记载,蒋介石每次回到溪口老家,都会在一个地方呆几天,那就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去世的汾庄。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家乡溪口去世,享年58岁。在蒋介石的母亲去世之前,程颐非承认了蒋介石的三件事,第一件是“选择另一个地方埋葬,而不是和丈夫蒋赵聪一起埋葬”。有些人可能想知道为什么蒋介石的母亲在去世后坚持不和蒋介石的父亲蒋赵聪葬在一起。蒋赵聪此时已经去世20多年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葬在一起。
你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你必须检讨蒋介石父母的婚姻状况。他们两个不一样:他们的母亲王采玉最初是和朱某结婚的。起初,夫妻关系相当好。他们也有一个儿子,但不幸去世了。后来,她的丈夫朱某死于霍乱。早年,当他儿子姚的丈夫去世时,王采玉已经够悲惨的了。他曾经在家乡的一个尼姑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在他堂兄的介绍下,他娶了蒋介石的父亲蒋赵聪,蒋当时是盐商。这两个人年龄相差22岁。标准的老夫妇几乎没有妻子,但他们也非常恩爱。蒋介石的父亲蒋赵聪曾与孙氏结婚。不幸的是,他死得早,后来嫁给了王采玉。从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的父母不是第一次结婚。因此,蒋的母亲要求不与蒋的父亲蒋赵聪葬在一起,也是合理的。
蒋介石是个孝子。因为他母亲在去世前就有这个要求,他自然会遵守。结果,他聘请了奉化最著名的风水大师,到处为母亲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最后选择了葬在浙江奉化溪口白岩山的鱼鳞岭。根据当时的风水大师所说,“这个地方是最好的龙脉。整个地形看起来像弥勒,蒋的母亲的坟墓位于弥勒的肚脐上。后来人们喜欢弥勒的肚子,利用它在龙脉的潜力飞到神州”。
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风水大师真的有神奇的力量。蒋介石母亲去世后不久,蒋介石取得了真正的成功,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实现了风水大师的预言。为此,蒋介石在他母亲的墓旁建了一所房子,以示对母亲的崇拜。此后,蒋介石被迫流亡两次,然后成功复出。据说每次流亡之后,蒋介石都会回到他的家乡溪口,在他母亲墓旁的房子里呆一段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尽孝,也可以用“龙脉”的精神来渡过难关。
1927年8月14日,蒋介石第一次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逼迫辞职。他仍然选择回到溪口,在他母亲的坟墓里呆一会儿,以便观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与宋美龄建立了关系,并于同年12月3日在国民党中成功地重新掌权。蒋介石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实地考察。这使蒋介石不仅相信风水,而且相信他受到弥勒的保佑。1931年,蒋介石因复杂的原因第二次外出,主要与九一八事变有关。这一次,他和宋美龄以夫妻身份回到溪口。他们仍然选择住在江母亲墓旁的房子里。他们仍然采取以退为进、等待变化的策略。此后不久,松湖抗日战争于1月28日爆发,蒋介石借此机会重新露面并进入国民党中央政府。
经过这两次退位和复生,蒋介石得出结论,他是溪口的“龙”。只有当他回到这个地方,在他母亲的庇护下,他才能飞回腾达,从而成为控制中国命运的真正的龙。正是在这种心理暗示下,1949年1月21日,在第三次下台后(关于这次下台,作者已经连续写了两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到:蒋介石的毛拉是被白崇禧和李彦宏逼下台的,他甚至用了两个“杀手”来保护自己;为什么蒋介石故意选择在1月21日离开这个国家?这绝对和这件事有关,赤裸裸的报复!),蒋介石仍然选择回到奉化的溪口老家,继续住在他母亲的墓旁。然而,蒋介石这次被赶下台后,并没有得到前两次同样的结果,而是顺利地返回。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赶出大陆,却死在台湾。
所以,问题来了。有“龙脉”吗?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从未停止过对“龙脉”的追求。即使是普通的家庭,在老人死后,也不遗余力地聘请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为自己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保护自己的后代。就连朱元璋,他穷得没有地方埋葬他的父亲,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被误葬在龙脉。
风水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也引发了风水研究。它也带来了风水这个职业。最后还有“龙脉”吗?它能为后代发挥什么作用?
您还可以浏览
- 若然山中出王侯,何不拿来葬尔翁22-06-07
- 千百年来风水师不敢逾越的规矩22-06-07
- 真假风水师的特征及其命运22-06-07
- 从魂、魄、坟、运势角度思考对生22-06-07
- 曾国藩在京城租房的风水讲究22-06-07
- 风水师与灵魂遭遇的真实故事22-06-07
- 常犯的日常风水十举动22-06-07
- 好风水,从建立良好的人脉开始22-06-07
- 客家围屋的风水智慧22-06-07
- 儒家与风水:弘扬堪舆文化,激励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