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赖公神灵信仰口述史
来源:未知作者:admin2022-06-08 06:30
此文为民俗学内容,非风水方面的。
赣南赖公信仰及其口述史研究
曾敏 陈冬根
摘要:明清以来,赖公在赣南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赖公祖庭翠竹祠所在的会昌县,有“无赖(赖公)不成庙”的说法,大大小小的赖公庙遍布乡村,赖公会昌城乡的福主。数百年来,关于赖公信仰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有很多,人们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成为赖公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有关赖公的口述史,是赖公信仰变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赖公口述史的研究,对于赖公信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赖公信仰;口述史;出身;赖公三兄弟
一
赖公的出身
关于赖公的出身,会昌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
据传,成化年间(1465—1487),有个金姓人经常在会昌县贡江边网鱼,有一天,他刚刚撒下网,就好像有大鱼撞网,拉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段木头,异香扑鼻。金氏渔夫见不是想要的大鱼,就把木头扔到下游去了。一会儿,再撒网,拉起来还是这段木头,如是者三。金氏觉得很奇怪,就把这段木头带回家。当晚,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尊神告诉他自己本姓赖,楚人,晋时曾栖隐荆山,后至祁山修道,得飞升变幻之术,得到道教祖师封号,初曰元帅,晋曰嘉应侯,再封四海灵应王。香木是我的化身,将香木雕成我的造像供奉起来,可保大家平安……金氏渔夫根据梦中所嘱,将浮木中间一段雕成赖公神像,知县梁潜听说了此事,就倡建“赖公祠”祭祀赖公。
从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其一是赖公信仰原先是没有的,成化年间(1465—1487)的某一天,一金姓渔人打捞了一根香木,晚上做了一个梦,自述他姓赖,如果能为他盖了一座庙,就保一方平安,此后会昌才有了赖公信仰。据同治《会昌县志》可知,梁潜为成化十六年(1480)到任,也就是说,最早也就在这一年赖公信仰形成。
其二,关于赖公的生平,是由其自述的,姓赖,楚人,祁山得道,初封“元帅”,后封为“嘉应侯”,再封“四海灵应王”。民间关于赖公的种种传说,也都起源于此,并没有超出此范畴。
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赖公的出身,赖公来源于一根香木,是从水上来的,具有水神的特点。在此后的民间传说中,由此演化为赖七、赖八、赖九三兄弟。为了争夺老大的位置,各祠庙乐此不疲。这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重点叙述。
关于赖公的出身,寻乌县澄江镇凌富村的祁山古庙有不同的说法,相传两宋之交时,凌氏祖先吉公在扬子江得到张公、赖公的救护,迁徙到寻乌后,就建了一座祁山古庙祭祀二公,并把该故事写进了族谱里,是为《龙舟酬神记》和《祁山古庙记》两篇文献。
听老前辈说,我们的祖先凌吉公在两宋之交时,因避乱来到江南,当时正好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挂了很多花灯。到了扬子江,大浪滔天,眼看着船就要翻了,旁边有两人驾驶着一条小船,将我祖先救了。我祖先问恩人姓名,其中一个说,我姓张,他姓赖。到了岸上,正要向恩公表示感谢,却不见了踪影。于是,我祖先继续前行,走了半里不到,看见一座庙,写着“祁山庙”三字。进得庙来,当地人说,书生打扮的是张公,手拿弓箭的是赖公。祖先一看这神像,就是江面上遇到的恩人,遂连忙下拜,并许诺,如果找到了安身之处,每年的元宵节要赛龙舟报答恩神。
从这个故事来看,早在两宋之交时,赖公已成神,且与张公一起在祁山庙中得到信众祭拜。而赖公作为水神的属性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且其为“擐甲执弓”的猎人形象,比会昌民间关于其出身的传说更具体、更丰富。
于都县关于赖公出身的传说,则主要集中在“成神”的事情上,并明确表示赖公在今天祈禄山镇的祁山得道,受享祭祀于井塘庙。民国28年的《畚岭张氏五修族谱》《井塘庙记》一文,对此有详细记载:
井塘庙胡为作也?为我祖十八郎、十九郎作也。何以知其为十八郎、十九郎作也?盖二祖之生性情意气 异,厌恶朝市,爱山林。飘飘乎有超尘出俗之举焉。以固兄弟俱别妻子偕隐祈禄二山,潜心养性,遂成道焉。神如至诚,事必先知。尝言祸福无不立验,其后遂莫知所终云。及今遇旱、乾水之患,螟蠡贼之灾,祷之辙如乡应。礼曰:“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二公之神灵可谓有功德于民,能御灾捍患者也。其立庙而祀之,亦固其所作者谁?十八郎之七世孙祖七郎是也。祖七郎之在世时,英毅正直,能识大义,而年又最高,故倡首而作之。时宋天历二年秋,七月也。颜曰:“井塘者,何庙居祖坟仙鹅形左鹅尾?有井涌泉出焉,能灌田数百亩,取易井偞,可用汲王明,亚受其福之义也,故名之。然则庙为二祖而作,则二祖之庙也耑祀二祖也可。而并祀赖七公兄弟者,何也?十九郎四世之孙,有名小九郎者,养晦金山得道成真。相传宋庆元间,遨游四海得赖七公,道孚志合,遂厥弟八公、九公,同归祈禄。是时公已百余五岁矣,人耶神耶,不可得而知也。祀之并祀赖公也,又祀列祖,并祀祖七郎者何?后之人以其精英显赫,凡御灾捍患及功德施于民者,与先祖无少异。故皆跻而祀之也。霖生数百年后,考之家乘稽之故。老传闻若合一辙,故追记之如此。
在于都的民间传说中,相传宋庆元年间(1195-1200)得道成仙的张小九郎与赖公相遇,并邀其兄弟赖八、赖九一起到祁山修炼得道。这里首次出现了赖公三兄弟的说法,且此篇《井塘庙记》写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说明关于赖公三兄弟的传说由来已久。
通过以上关于赖公出身的梳理,我们发现,其一,作为赖公祖庭的翠竹祠,关于赖公出现的年代最晚,且最含糊,而寻乌、于都两县均表明在宋代就已经成神,且有庙祭祀。其二,作为水神的赖公,得到了会昌、寻乌两县的认同,而于都则比较含糊。其三,祁山得道是个关键所在,关于赖公得道的祁山在何处,凌焰博士更趋向于于都祁山,而笔者不敢苟同。
二
赖公三兄弟
关于赖公三兄弟,会昌、于都两县都有流传,其中以会昌流传最广,版本也最多。兹列如下:
第一种说法,水西坝显应公为老大,翠竹祠赖公为老二,仙子坑祠赖公为老三。此说法为会昌县文武坝镇水西村显应祠的负责人所说,并得到水西村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据说,知县梁潜修建赖公祠的故事快传开后,县城水西坝人得到了金姓渔夫打捞上来那根木头根部一段,也雕做了一尊菩萨,称之为“显灵公”,建了显应祠祭祀。剩下的部分被高排乡仙子坑人捡到,也雕刻了菩萨,建了仙子坑祠祭祀。这就成了赖公三兄弟,水西坝显应公为老大,翠竹祠赖公为老二,仙子坑祠赖公为老三。
第二种说法,金光坝正湘祠显灵公为老大,翠竹祠赖公为老二,水西坝显应公为老三,此说法为正湘祠理事会所说。其所讲述的故事大体与水西坝的相同,相传,很久以前,也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社潭下(林岗村的一个小组)有个姓夏的渔人在湘江河捕鱼,捡到一根香樟木,雕刻成赖公的金身,剩下的扔进了湘江河水中。富尾人听说后,截取了中间一断,雕刻成赖公侯王的金身,剩下的扔进了河水中,被水西坝人捡到,雕刻成“显应公”金身。
此外还有黄坊村的潮湘祠,也认为自己庙里的赖公才是老大。关于赖公三兄弟的种种说法,一言以蔽之,则是争做老大,尤其以县城周边的几座祠庙为甚。关于争做老大,水西村村民还给笔者讲了一个“显应公”与“赖公侯王”打架的故事:
“显应公”虽然是老大,封号仅为“元帅”,翠竹祠的老二反而封为“侯王”,爵位远在“显应公”之上,为此,“显应公”很不服气,经常和赖公侯王竞争。据传,1925年(也有人说是1945年)农历七月初六,水西坝“显应公”从显应祠出发,一路上吹吹打打,过水西渡口进城,翠竹祠(老庙)赖公侯王由富尾而来,也由西门进城。两支队伍浩浩荡荡,就在西门外争抢了起来,“显应公”的童子认为,“显应公”是老大应先进城,翠竹祠的童子则认为,翠竹祠的赖公侯王爵位更高,是会昌全城的福主,理应先进城。双方争执不下,两个祠庙的神童(俗称马脚)为此扭打了起来,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水西坝的童子撕破了脸,老庙的童子伤了左脚。后来,水西坝“显应公”的雕像脸上的伤,请再高明的漆匠也漆不上,而老庙请的马脚师傅,即使再厉害的,一起马脚,他的左脚就一瘸一拐的。
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祠庙在争做老大,毋宁说是在争夺生存空间,争夺信众。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几百年争论不休了。
三
赖公神迹
会昌民间有很多关于赖公神迹的传说,主要可以归纳为显灵、斗法两大类。民间信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功利性,也就是说,信众之所以信,主要还在于灵验,很难想象不灵验的菩萨会有多旺盛的香火。
01
显灵
关于赖公显灵的传说,最有名的是王阳明祈雨。
明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王阳明率征剿大军平定漳南詹师富为首的寇乱。五月,王阳明从上杭班师,途径会昌。其时,会昌遭遇大旱,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下雨,田里的禾苗都干枯了,眼看着就快收割了,百姓忧心如焚。一向爱民如子的知县林信心中亦甚感忧虑。
当时,因军务王阳明在会昌县城停留了数日,下榻城东专门接待巡抚的“都察院行台”。待王阳明对军事防御部署妥当后,会昌知县林信前来请示,次日全城士民准备在赖公庙祈雨,希望巡抚大人能够前往主持。王阳明听了林信的请示和相关介绍,欣然允诺与全城士民一起祈雨。
于是,次日王阳明具备香帛牲礼,率诸将官和地方官吏乡绅,以及城郊民众,来到赖公庙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人们听到王阳明亲手撰写的祈雨文,十分感动,相信赖公一定会赐予恩泽。
翌日,王阳明率人马赶往赣州,未及于都,只见乌云聚起,顷刻大雨交加。这雨一连下了好几天,会昌、于都一带的旱情都得到了缓解。老百姓既感念赖公的恩泽,也感激王阳明亲自祈雨。
王阳明回到赣州后不久,为翠竹祠亲笔题赐“功泽弘庇”四个大字,请林信做成匾额悬挂于赖公庙。又令林信前往赖公庙祭祀赖公,感谢他有求必应,缓解了百姓的疾苦。
王阳明祈雨的故事,不单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还写进了乾隆《会昌县志》,其《祈雨文》也一同收录了。据该志记载,王阳明《祈雨文》还被刻在了会昌县城的都察院行台内,作为官员的典范流传了下来。
02
斗法
关于赖公斗法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赖公与萧法师斗法的故事:
据说,小应庙西北五里之外有个地方叫四百段,那地方田熟粮丰,一年能收400担谷,真正是山沟里的小平原大粮仓,四百段的麻地窝出了个姓萧的大法师,平日里他自以为道法高强,恃才傲物,常常寻找小应庙赖公福主斗法,双方互有输赢。
一日,萧法师赴麻州经过小应庙,见赖公兄弟不在,心中大喜,又要来一次恶作剧,他口念真言,手印一结,立即飞出一群黄蜂直扑庙内,把庙内的神道蜇得脸青目肿,叫苦连天。他却扬长而去,赴圩饮酒。下午回家,又见到神道那副狼狈相,心里得意极了。
谁承想萧法师酒喝多了,走到四百段水陂那里竟支持不住,醉卧陂岸。赖公福主回庙看到那副惨状,怒气冲天,兄弟俩行走如飞追将前去。萧法师闻声惊醒过来,无奈手酸脚软,无力应战,随即变作一头水牛,混入陂面牛群里躲藏。赖七兄弟追到水陂,询问收童有几头牛,牧童一数,发现多了一头。赖七心中有数,下水去提起牛鼻子一头一头地嗅,发现其中一头酒气熏人,则知是萧某所变,举起铜锤在牛背上连打三锤。赖八担心万一打错了,牛主人会来找麻烦。赖七说:“若是耕田的牛,他家则五谷丰登;如是萧某人,则会烂背痈而亡。”
萧法师酒醒后,深悔贪怀葬送了性命,死前把一对神筶丢在村口,变成一对神筶石,该处坎高路窄,赖公出游的轿子怎么也抬不过去。此后,每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初五村中迎神只好绕道而行。
关于此段斗法故事,民间还有几种版本,故事情节大体相当,与赖公斗法的对象各异,一说是站塘罗坊村的罗公法师,一说是珠兰的刘公法师,一说是周田霞族的吴法师,一说是周田的张蛮师,还有一说是瑞金的某法师。
此外,还有一个卖碗客的故事,流传比较广,也与斗法有关。笔者曾听过该故事的整理者吴仁龙老先生讲过,简述如下:
话说很久以前,站塘乡的肖法师与赖公斗法失败,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天,他掐指一算,赖公正好外出访友未回,庙里只有管数先生和几个小护卫,此乃天赐良机。夜深人静时,肖法师吃饱喝足,踩着一朵乌云,降落在庙门前。他用手一推,“砰”的一声,把庙门推开。
这一声响,惊醒了庙里睡觉的卖碗客,他住在几十里外的白石村,挑着一担碗,赶着明早去街上卖。卖碗客在睡梦中被惊醒,见一高大黑影走了进来,只见他抬手一指,一道白光射向神龛。卖碗客大惊,知道只是来找事的,急忙中拿起几个碗,向黑影打去。那肖法师见有暗器袭来,连忙躲避,又不知暗器为何物,不敢轻举妄动。两人相持不下,渐渐地卖碗客的碗全部打完,肖法师见没了动静,趋身上前,欲破门而入。在这危急时刻,赖公恰好赶到,飞起一脚,正中肖法师后心。肖法师惨叫一声,落荒而逃。卖碗客见此情景,被惊吓而死。赖公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念卖碗客衷心护庙,就收在身边做了护卫。于是,菩 萨出街时,卖碗客都作为护卫,走在前头。
此则故事还有一些不同的版本,另有人说,卖碗客其实有两个,又说卖碗客当时没有被吓死,回到家后,当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赖公说,你打退了肖法师,护庙有功,我谢你一千块银元,放在你箩筐里。卖碗客找到箩筐,果然有许多白花花的银元。他感激赖公,就花钱打了一个银项圈(相当于人的项链)给赖公,赖公对此很满意,就托梦给金姓童子,让他塑了卖碗客的金身,供奉在庙里,成为了赖公的护卫。
四
菩萨出街
关于菩萨出街起源于何时,至今已成为一个谜,谁也说不清,同治《会昌县志》收录了一首张汝霖的《咏显应公出游》:
云墩星帜满城游,万户欢腾接赖侯。
宝鸭当门烟馥郁,仙凫引道声啁啾。
羡公灵迹标玉册,保我疆域奠金瓯。
护国庇民诚赫濯,弥灾捍患更精道。
道法自从祁山得,恩波长随湘江流。
曾佑文成施霖雨,又相襄毅缚蛮酋。
勋铭钟鼎频卓卓,神栖翠竹永悠悠。
自宋迄今千余载,崇功报德未曾休。
当日红巾围我邑,阴相乡勇殄厥仇。
御书钤出显应字,巍巍功德等山丘。
七月银河真皎洁,英风爽飒贯斗牛。
祝公诞辰酬公德,花封萧鼓震神州。
喜爆轰灰无止息,飞飏队队拥旌旒。
亲之庶姓如祖考,尊之盛德似皇猷。
君不见明山虽峻犹培垒,公之令德五岳侔。
湘水虽深犹沟浍,公之令闻四海周。
休说南人好巫鬼,功在社稷莫与俦。
这首诗记录的是会昌赖公侯王出街巡视的景象,笔者在乾隆《会昌县志》中发现收录了沈懋升的《赖候行宫碑记》,其文曰:
赖侯庙在邑之西浒,而复有行宫于城之西隅者何?曩因寇乱,邑人每洁公廨,迎侯不便,故复建此冀其默庇也。侯之于会人,如父之于子,饮食寝处,悲喜疾痛,必祝必祷,侯亦往往大著灵异,必感必通,无有间隔,盖数十百年如一日也。
赖候行宫的修建,正是为赖公巡游而准备的,在没有建赖公行宫前,每每巡游之际,只得打扫公廨以应急,人多事杂,十分不便。由此看来,大约明末清初之际就有了赖公巡游的活动。
关于菩萨出街的情形,老前辈们对解放前赖公侯王出街巡游的情景还有记忆,吴仁龙老先生对此曾有过描述,笔者也曾采访过不少解放前参与过菩萨出街的老人,简述如下: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虔诚的信徒们组成庞大的仪仗队,将供奉在翠竹祠的“菩萨”(即显应公)披红挂绿,用十二人抬的大轿扛着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间巡游。“菩萨”游街时,前面有各色旌旗、神牌、凉伞、吹鼓手,接着由“马脚”作向导,“马脚”打着赤膊,头缠红布巾,腰系红布带,手拿红布小旗,蹦蹦跳跳在燃放的鞭炮中间穿行。“菩萨”巡游途中,沿街两侧商家、居民、信徒竞相烧香迎佛拜佛,燃放鞭炮。跟随着“菩萨”后行的则是南昌、丰城、于都、广东等商帮组织的“迎古事”,由少男少女妆扮成“嫦娥”“杨贵妃”“西楚霸王”等形象,坐在八人抬的小轿上随同出行,后面跟着信徒和群众,绵延数百米,巡游队伍蔚为壮观。
这就是解放前赖公出巡的情况。一般是巡游两天,第一天从富尾的老庙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由城南门进城南大街,由南大街游向东大街,由东大街步云桥头游进东北边小街巷,再游进北大街,由北大街游回十字街口折向西大街,晚上在行宫驻扎,本县周田、筠门岭、和广东、丰城等帮会最好的吹鼓手自发前来,为赖公助兴,吹吹打打,进香的、游览的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第二天从西门出发,由西门塘游向城外怀仁关,归富尾赖公祠,也叫回宫。回宫又十分热闹,有个节目叫“拽回宫”,由金、刘、赖三姓中的两姓(每年有两姓轮流)组织人手,争着推菩萨进庙,拉来拉去,推来推去,像拔河那样。率先将菩萨送进庙里的那姓赢得了头彩,那年将五谷丰登,户户平安。因此,金、刘、赖三姓各自选出年轻力壮的后生参与,乐此不疲。
解放后,老庙的赖公就没有再出过街巡游,直到2015年,我县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赖公庙会》为核心,举办了促进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相关部门的积极争取下,赖公才开始出街巡游。水西村显应祠、黄坊村潮湘祠、林岗村正湘祠也仅仅出过几次街,“文革”后,祠庙被毁,各种事象均禁止,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渐渐恢复。正湘祠、潮湘祠、显应祠等三庙各自划分了范围,分别在初二、初三、初六举行菩萨出街活动,一般由马脚(祠庙选定的负责香火的)在前引导,少年在前扛着旗帜,执事们抬着神轿,按着既定的路线巡游。每到人家家门口,则点香烛、杀鸭子、放鞭炮祭祀赖公,十分热闹。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抬菩萨的人渐渐难找,人也变得懒了,菩萨变成了坐三轮车巡游,不伦不类,十分不像话。
五
童子(马脚)
童子,民间一般俗称马脚,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媒介,是神灵在人间的代言人,神灵的思想、意志都通过童子来代传。菩萨出街时,童子作为神灵的护卫,赤着上身在前面开路,身上挂满了鞭炮,点燃后随意跳跃,却不会受任何伤害。可见,童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会昌大一点的祠庙基本上都有童子,有的还不止一个,由神灵自己选定,交给闾山派法师炼。炼童子时,需要建七孤坛,经咒水、发炼童牒等科仪,炼毕还要在祠庙里扎坛,完香火的时候,童子要上刀山,在上面吹锡角,才算真童子。童子除了作为神灵的护卫,还能够通过采药、降水等形式治病救人,具有巫医的某些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童子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民间仅有年事已高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童子,笔者曾采访过80多岁的童子张谨贤,其曾几次向笔者口述成为童子的经过,比较有代表性,兹简述如下:
我叫张谨贤,1932年6月生,他们一般叫我六月生。我是老太(柳仙)的童子,得他老人家护佑,活了这么大年纪。我原本在黄坊村住,7岁的时候搬到了水西坝对面的塔脚下(塔丰村)住,在磊石村跛子先生那念了二年私塾,在小坝李家祠读了一年,在会昌小学读了半年的书。1948年,老庙下打醮,我感到好奇就过去看,并帮他们撕草纸,三点多的时候,突然之间乌云密布,我就迷迷糊糊的脱掉了衣服,只穿了一条短裤,在坛前跳了起来。当时我自己没有什么意识,这些都是别人后来告诉我的。师公、道士们一看,就知道老太选我做童子了,很高兴,给我扎了红腰带。后来要上刀山,我比较矮小,父亲不同意我上刀山。第二年,还没解放的时候,水西坝的显应祠也打醮,当时正好发了大水,没有船过河,我父亲不让我去,就把我锁起来了。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要过对面去,我本身长得很瘦小,力气也小,不知怎么回事,我伸手轻轻一扭,锁就打开了,跑到河边,噼里啪啦就过河了,河水只没到我的胸前。上岸后,我在到了庙里帮忙,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老太教我的,我也没有学过,慢慢就会了。后来就不允许打醮了,也不可以搞菩萨出街。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提议要把庙重修起来,让我参加,我拗不过大家的好意,就参加了理事会,直到现在,还来庙里做点事,服伺老太。
张谨贤是目前健在的少数几个童子之一,笔者的二舅刘连仔也曾是童子,据说过河也只没到胸前。小时候听过一些关于起马脚的故事,我母亲、舅舅等都曾亲眼所见,据说有一年大年初二就突然起了马脚,听口气是我外婆,告诉大家所烧的钱都收到了,买了两个重孙子上来。果真应验了,当年我两个表哥各生了个儿子。遗憾的是,前几年他就过世了。由于年纪大了,笔者不曾见过张谨贤起马脚,估计也很难看得到了,十分遗憾。
六
结语
本文梳理了赖公信仰中几个关键点的口述史,力图通过采访当事人和解放前就经
历过赖公庙会的老人,达到还原赖公及其信仰的本来面目的目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赖公的出身在民间传说中是自相矛盾的,尤其是关于赖公起源的时间节点,充满了矛盾。即使是康熙、乾隆、同治《会昌县志》里的记载,关于赖公的出身,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我们认为,这种变化,就是由于康熙至同治的一百多年里,经过会昌士人不断的努力,赖公信仰由民间宗教变成了道教,由不受重视的“淫祠”,最终获得了“正统”地位,得到了皇帝的封赠和认可。为了实现这种正统,会昌士人改变了赖公的出身,编造了金姓渔人打捞了一根香木,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的故事,也就把赖公传入会昌的时间大大推后了。这种时间上的改变,在张汝霖的《咏显应公出游》中“自宋迄今千余载,崇功报德未曾休”一句亦可得到佐证。这句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赖公信仰早在宋代时就已经在会昌流传着。然而,同治年间以后,人们大多记住了金姓渔人与赖公的故事,淡忘了赖公早就存 在的事实。
二是,关于赖公三兄弟赖七、赖八、赖九,在会昌乡村的一些祠庙中有祭祀,而赖公的形象有官员、猎人等,我们认为,赖公形象的多元化,是由于其三兄弟形象各异而形成的。会昌士人在编造赖公出身的同时,没有处理好赖公三兄弟的问题,于是民间为了争夺更多的信众和生存空间,编造了一些各截取香木一段雕成赖公金身的故事,众说纷纭,各自认为自己庙里的赖公才是老大。
三是,关于赖公的神迹,越传越神,赖公成了会昌乃至赣南民间无所不能的神灵。不管是显灵也好,斗法也好,其宗旨均在于表明赖公是十分灵验的,这是赖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前提条件。赖公的种种神迹之所以形成,与赣南这个巫风盛行的土壤是分不开的。
四是,童子是神灵的代言人,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既有一定的法术,又能治病救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无遗是广受欢迎的一个类型。我们认为,从童子的装束、法术等方面来看,童子由闾山派法师所炼,其吹锡角、上刀山的行为更接近于闾山派法师,因此,赖公最初也应该可能就是与闾山派十分接近的巫,在一百多年来会昌士人的“去巫化”“正统化”努力下,赖公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道教神灵。
作者简介:

曾敏,江西会昌人。现任职于会昌县文化馆。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欧阳修研究会、周必大思想研究会、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易堂九子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赣州市客家联谊会理事,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基地——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
陈冬根,江西青原人,文学博士。现为井冈山大学副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井冈山大学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安市文艺曲艺协会副主席、中国欧阳修学会理事、中国杨万里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成员。中组部第七批“西部之光”高级访问学者。
编辑:尹清堃
审核:肖艳平
您还可以浏览
- 正统赖公风水为什么不轻易收徒22-06-08